新闻中心

NEWS

蛟河烟叶烟丝旱烟起源

发布时间:2017-04-18| 阅读:3046次
蛟河市地处吉林省东部,长白山支脉,松花湖东岸,属丘陵半山区。土壤类型有:灰棕壤、白浆土、冲积土等,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特别是松花湖沿岸的小气候区,种植晒烟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。 蛟河是吉林省晒烟的主要产区。据考证,自清朝顺治年间这里的农民就开始种植晒烟,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蛟河晒烟因其质量好,种植历史长,至清朝咸丰年间,已闻名遐迩,并初具生产规模,主要销往东北、华北、东南沿海,被喜食者誉为“关东烟”。因蛟河市漂河镇是关东烟的主要产区,烟地主要分布在境内的漂河沿岸,所以很多人又把享誉大江南北的关东烟称做“漂河烟”、“蛟河烟”。 一、历史沧桑 椐成书于1827年8月(清朝道光七年)的《吉林外记》中记载“烟,东三省俱产,惟吉林产者极佳。名色不一,吉林城南一带为南山烟,味艳而香。江东一带名为东山烟,味香艳而醇,城北边台烟为次。宁古塔烟名为台片。独汤头沟有地四五垧,所生烟叶祉有一掌,与别处所产不同,味浓而厚,清香入鼻,人多争买。此南山、东山、台片、汤头沟所攸分也……”。史书中所说的汤头沟,就在蛟河市漂河镇寒葱沟村,现名为塔头沟屯。 据史书《吉林土特产》记载,清朝顺治年间(1653年),朝廷颁布辽东召垦令,当时山东、直隶(河北)、辽宁等地不少农民迁移来到吉林蛟河,他们扶老携幼背井离乡,举家“闯关东”,并携带烟籽,种植在松花湖上游及各支流,即漂河、拉法河、双岔河等流域,这就是烟草传入蛟河的最早渠道和年代。20世纪初,塔头沟一带已有农户500多,是历史繁华时期,当地农民除种粮食外,家家户户都种烟,这是商品经济不发达年代,唯一能够换钱,购买油、盐、布的经济品种。由于当时交通不便,销售成了一大难题,黄烟捆把后,用高梁秸、葵花秸等编制成包装帘子,将烟叶分类捆成200—300多斤重的大烟包。冬天到了,结冻封河,漂河川两岸的烟农们,把大烟包装上雪爬犁,成群结伙运往吉林,卖给关里来的黄烟老客或市内各烟麻店。烟农们头戴狗皮帽子,脚穿牛皮  ,沿着喇叭口——额赫岛——海浪—丰满,进入吉林。 当时有段广泛流传的顺口溜,道出了烟农的艰辛—— 喇叭口的爬犁悠悠荡荡, 一人赶着二、三张, 进店掏出荞麦饼, 三个人只要一碗汤。 住店不租被和褥, 光炕睡到大天亮, 穷人不吃苦中苦, 怎得甜来日月长…… 当时吉林市又叫“船厂”,专门为皇宫组织纳贡品的打牲乌拉衙门就设在这里,经营烟麻品的商号有6、7家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号称北方四大巨富之一的“船厂牛家”,牛家经营烟麻的店辅是“恒升庆”,地址在北大街路东,是当时吉林最大的烟麻客栈。在收烟季节,各地喜欢蛟河烟的客商,很早就来到恒升庆客栈等候,待蛟河农民送烟的爬犁或车辆一到,便纷纷定购,囤积,源源不断运往关内。当时红极一时的蛟河烟,由吉林经沈阳运往——唐山——天津——北京——张家口——大同等地,吉林几家烟麻客商发挥了中转站作用,到清末民初。蛟河烟每年销往关内的烟叶仍在1,000吨左右。 漂河川群山环抱,特产丰富,土地肥沃气候适宜,靠近松花湖丘陵地带,烟叶上架后,白天日照充足,夜间湖水散发热量,回潮好,吃味醇,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适合种植晒烟,逐渐形成了种植集中,品味独特的重点宜烟产区。蛟河烟采收晒制方法独特,其方法是成熟叶片采摘后,先捂黄,分壮池子捂黄和上架捂黄两种,晾晒结合自然吃露后使烟叶达到色泽红黄,香味醇厚,油份充足,烟劲平稳,在老百姓的评价中有“青筋暴绺虎皮色,锦皮细纹豹花点,灰白火亮串味足,小把玲珑算珠拐”的美誉。又由于蛟河土质肥沃,烟叶成熟度好,油份足,所以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,燃烧性强,不易潮,不截火,在东南沿海、台湾等地也久负盛名。不光普通老百姓喜欢,也受到清朝皇室的厚爱和吸食,清朝1861年咸丰皇帝以“秋  ”为名来到承德避暑山庄,这位清朝第九位皇帝虽面临英法联军的入侵,仍没有泯灭光复旧的决心和重振清廷的设想,祖先发迹于关东,我要在关东开矿、渔虞、牧畜、养参、种烟麻,以助富国利民。据清代人张集馨所撰写《道咸宦海见闻录》中记载,在皇帝要开发振兴关东设想中,就包括要发展关东烟,而吉林关东烟之最,要数额穆索罗站(即蛟河)漂河烟了。从此,漂河烟就一直成为朝贡的佳品,源源不断进入紫禁城……。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,蛟河晒烟有“片子烟”、“把子烟”、“砖烟”、“辫子烟”等几种捆扎方法,没有等级区分和固定的价格,按买卖行情和客商要求,以质议价进行交易。据伪满政府“种烟统制组合”统计数据,1940年蛟河烟叶在吉林市的市场交易量是421万市斤。 在东北沦陷时期,日伪统治者加紧对漂河名烟的掠夺,于1941年(伪康德八年)在漂河设立了种烟统制组合事务所,把漂河列为烟叶指定种植收购区,对晒烟的等级规格、收购价格等做出一些规定。但由于日本侵略者从军事方面考虑,防止老百姓为抗日联军和游击队提供吃食和住处,强行在山区实行“集团部落”、“归大屯”政策,强迫山区散居农户及屯落迁并集中居住。漂河川的居民被强制集中到横道子、寒葱沟、蛇岭沟等大屯,农民外出种地也受到限制,这曾一度影响了漂河烟的产量。 据蛟河有文字记载,1917年(民国6年)漂河种植烟叶面积约为120公顷,1928年(民国l 7年)种植面积129公顷,产量约3,000担,1935年种植面积424公顷。1930年以后,伪县公署为提供军需和进行贸易,大力派种晒烟,以漂河为主,向全县扩散,1939年全县晒烟种植达到2556公顷,总产量296万市斤,1941年种烟面积3250公顷,总产量47l万市斤。 二、烟具烟俗 (一)、抽烟习俗 东北有三宝:人参、貂皮、鹿茸角。东北还有三怪:窗户纸糊在外,养活孩子吊起来,十七、八岁姑娘叼着大烟袋。这脍炙人口的民谣道出了关东风情,这种民俗风情,有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区域特色,也源于满族文化的繁衍生息。 满族是我国东北最古老的民族,早年满族人不论男女都有抽烟的习惯,连年轻的姑娘也不例外,这在其他民族里是少见的,自烟草传入中国后,满族的先祖开始用烟锅抽旱烟(黄烟),世代相传古风犹在。 东北人使用的大烟袋,又叫旱烟袋,、它是东北最早最普及的吸烟工具,一般由烟袋嘴、烟杆、烟锅三部分组成。烟袋嘴用料多样,有玉石、玛瑙、骨、黄紫铜等,珍贵的属翠绿色的翡翠。烟袋杆多用中通外直的扁桃胡,王八骨头(灌木),竹子等,近代也有使用铜、铁等金属杆,这些材料越用越光,越磨越亮,光滑顺手。烟锅主要是黄铜的,也有白铜、铝等等。旱烟袋的长短、粗细、大小,用料搭配差异很大,笔者收集到的几百件几乎没有一模一样的。一般说妇女用的是半长细杆烟袋。男人出门在外多用尺把长的短烟袋.用鹿皮或羊皮缝个烟口袋,烟沫装在里边别在裤腰带上,抬腿就走干活也不受妨碍,极其方便。而在家中使用长约三、五尺长杆烟袋,烟锅也大,装一袋抽的时间长,可过足烟瘾。 富有和豪绅之家对于烟具十分讲究,使用的精品烟袋大多都有图案或雕刻工艺,比如有的刻竹节木纹,象征月月平安,有的刻着“牌九”,特别是玛瑙烟袋嘴上的“巧做”,有“猴子摘桃”、“青蛙观水”、“金鸡报晓”、“明镜 高悬”等等。 除烟袋外,还有大户人家纨绔子弟们用银子打造挂件,一根挖耳勺、一根牙签、一根通烟锅针以显示富有与身份。 关东百姓吸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单纯的生理需要,这种行为包含许多方面的因素。 ——生存环境需要。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自已的历史背景。那时的东北,特别东部山区,山高林密,草木丛丛,蚊虫孽生,野兽成群。满族人的生活主要以狩猎、采捕、种植为业,奔波于崇山峻岭,常受野兽威胁、蚊虫叮咬、毒蛇偷袭,特别是在夏秋之季的早晚时间,或是阴雨乍晴后,毒蜂、蚊虫如球成团,草木丛中毒蛇东爬西窜,上石砬子晒太阳,一旦被它叮咬,轻者皮肤片片红肿,奇痒难忍,重者威协人的生命,而吸烟的烟味及烟油味是驱散蚊虫叮咬、毒蛇袭咬的最有效的办法,即使遇上狼,只要它看见吸烟的火亮和烟雾也不敢靠前,这就形成了男人进山必吸烟的习俗。 ——缺医少药需要。过去东北交通不便,且又缺医少药,生活劳动之中有了大病小灾,靠烟叶来救急。一是不慎割口或划破皮肤,捏一点烟沫按到创口上消炎止痛。二是把烟袋油子抠点,抹到鞋上,毒蛇闻到气味,老远就躲避逃窜。三是小孩肚子疼,抠点烟袋油子,抹到肚脐上可以起到暂时的止痛作用。四是用烟拐、烟梗熬水洗几次,治疗长癣或一般的皮肤病。 ——消愁解闷的方式。吸食旱烟,在东北,特别是在满族老百姓中,已成为人们普通嗜好,一方水土一种风俗,约定俗成,使有了品烟的习惯。东北冬季漫长且昼短夜长,进入冬季下午四点多种,天就黑擦擦的,在“猫冬”这个季节,多数人家又是吃二顿饭,偏僻的山村,没有什么娱乐活动,讲瞎话(笑话故事)和品烟就是一冬的营生,男性烟民(老爷们)品烟一般有个群体,三三两两不约而同聚到屯中有威望,人缘好,为人厚道,屋子宽敞的人家。品烟者把当年收获的新烟,或者是珍藏几年的陈烟,从中挑出烟成好,色泽匀,味道香的叶子,用柳条烟笸箩或木头烟笸箩,装搓成烟沫,你装一袋,我卷一颗,互相敬着、品着……。如果有什么新品种,或是因施肥不同种出的上等烟,由老烟把式尝尝新,品品味,每当这时人们赞不绝口,这样一些特好的漂河烟不断推出,调制晾烟的妙方得以交流,应该说这种品烟、比烟。评烟、推动了新品种、新技术的应用,是一种民间的推陈出新,自发的更新换代,交流和提高。 据老一辈烟农讲,那时的漂河烟是“烟筋相对”,不苦、不呛、不辣、不冲,抽起来有串味,清香醇厚、真是一绝。特别是闻烟味比抽烟的还要陶醉, 与品酒、品茶有异工同曲之美妙。 妇女品烟就不同了,女人们忙完家务活,领孩子们坐在热呼呼的火炕上,守着火盆,端着烟笸箩,叼着长杆烟袋,叭嗒、叭嗒地抽着烟消磨时光,三个女人一台戏,女人聚在一起说东家长论西家短,讲瞎话,破闷子(猜迷),等着外出的男人平安归来,那满屋缭绕的烟雾,和唧唧喳喳的欢声笑语,使之飘飘欲醉,自得其乐。 ——民俗民风的沿革。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进步,抽烟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,得到了升华。一是成了待客迎宾、孝敬长辈沟通感情的媒介和桥梁。满族人习惯几辈人居住在一起,家里来了亲朋好友,款待来客的礼物,首先是给客人装上一袋烟据《盛京通志》记载:民间也有顺口溜:“亲友相见先敬烟,互致问候道个安,品袋漂烟情常在,友情永远记心间”。二是晚辈孝敬公婆的家常礼节,特别是每天早起,晚上睡觉前儿媳给公婆点上一袋烟,即表示向老人问候,又表达晚辈的孝顺。三是烟口袋不仅用来装烟叶子,而成为满族青年男女的服装佩饰或定情信物。心灵手巧的青年女子把烟荷包做成圆的、长的、鸡心型的、花篮式的、宝葫芦式……荷包面上刺绣出花卉,香草、吉祥鸟、吉利字等图案,荷包口穿绳可松紧扎口,两侧拴有飘带,系上玉石坠或小木刻件做挡口,老百姓又叫做“烟 荷包疙瘩”。男子系于腰间,女子挂在旗袍领襟间第二个扭袢上,是一种好看的装饰物。青年女子有了心上人,常以送绣花荷包作为表示感情的礼物。上绣“并蒂莲”、“鸳鸯鸟”、“双飞蝶”,寓意不言自明,一旦互相接受,表示男女双方永不分离永远相爱。四是结婚时答谢亲友来宾的礼节。东北人结婚时,一对新人要向来宾敬烟,这种礼节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仍延续着,那时新郎敬烟,新娘点火,凡是来宾会抽不会抽的都要敬一支,叫做喜烟不醉人。新媳妇为对付闹笑话的年青人,要拿一块松明子点火,因为 敬烟后调皮的年青人不用力吸,而且吹气,点不着不算完,往往逗得新媳妇大红脸,新媳妇又用松明子熏调皮者大黑脸。 (二)相思草 很久以前,在漂河流域有个叫高台子村子里,住着董、黄两大姓人家。董家有个青年叫董强,黄家有个闺女叫黄燕,董强勤劳肯干,黄燕除聪明秀丽,还从小跟父亲学会了采药治病的本事,两人自小在一起,互相体贴,知疼知热,相互爱慕乡亲们都说这是天生的一对,地配的一双,老人们核计秋天收粮后,张罗给他俩成亲。 这一天早晨,黄燕又到山上采药,董强忙着种地,可是到天黑,黄燕还未回来。董强急的连饭顾不得吃,连忙奔荒顶子山去找,尽管他放开喉咙连声大喊,可是无任何回音……。 一连找了三天,活不见人,死不见尸,正当董强及黄燕家人焦急万分,再次出门寻找时,从门外来了个老头,老人家上下打量几下,问:“你就是董强吧”,董强不知所以的点了点头,老人看找对了,就拉着董强的手,难过地叹口气,始末原由的对董强讲起来。 离高台子三十里外有个大屯叫漂河口,这是方圆百里的大村子,村里有户大财主李百万他依仗财势,横行乡里,无恶不作,祖上无德膝下无子。这小子听说黄燕长的聪明美丽,是百里挑一的美人,就非要娶黄燕为妾,就想了阴损招,在黄燕上山采药时,以看病为由把她骗到李家。进了富丽堂皇、阔气豪华的李家大院,黄燕方知受骗,李百万连续三天软哄硬逼,黄燕就是不答应做小,宁死不从,昨晚,黄燕乘着看守她的人打盹时,跳墙跑了出来,可刚跑不远被李家人发现追了出来,黄燕跑着跑着来到漂河边上见无路可逃,他宁死也不去李家,高喊一志“董强——”纵身跳入漂河……。 听了老人叙述,董强悲愤难忍,拎起砍柴刀,欲到李百万家报仇,乡亲赶紧拉住,劝道:“李百万财大势大,硬拼还要白白搭上一条命,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呀”。 一连几天董强不吃不喝,日夜思念心中人,这天傍晚,他哭累了,坐乏了,不知不觉睡着了。晃忽中一阵轻轻的脚步,董强抬头一看,这不是黄燕吗!他一把拉住黄燕的手,我找你找的好苦啊!黄燕说:我被李家害死,你要是真想我,听我的话,咱们还有见面的时候,三天后,你到漂河上游的康大砬子四方台去,那里有一  种小草,你把它挖回家,栽到地里……随后黄燕把这种草形状,栽的方法详详细细地告诉了董强,“忽悠”一下,董强从梦中惊醒了,董强想这是黄燕给我托梦呢,不管千难万险,我一定找到这种草。 董强翻山越岭,过山洞,攀悬崖,历尽艰险爬到四方台,见有三根小草,便小心挖回家栽到地里,每天浇三瓢漂河水,七天上点苏子油渣肥,精心莳弄到白露,董强将叶子割下来,用草绳拴着晒干后,又将叶子搓碎,点着后用粗苇子管一抽,觉得浑身舒服,并在烟雾缭绕中见到黄燕,可人一扑,烟散人又不见了,再抽上一口黄燕又出现在眼前,以后每当思念黄燕时,就点火抽这种草,后来这事被乡亲们知道了,大家觉得又新鲜又奇怪,就管这种草叫相思草,后来因为抽这种草能见到到黄燕,大家干脆把这种草叫黄燕,叫来叫去叫白了,就叫成现在的“黄烟”了。 (三)、种烟、收烟、捆烟 老办法种烟都是顶浆打垅,大地直播。播种时,一人脚穿牛皮平底,拄着棍子在垄台上,一脚挨一脚的踩实,又叫踩格子。民谣说:“烟格子踩的松,烟苗要落空,烟格子踩的实,烟苗出的齐。烟格子踩的宽,黄烟起身象座山……”,后边一人手拿“点葫芦”点籽,因为烟叶属草本植物,烟籽特别小,只有小米粒的十分之一。老办法种烟播种是大地直播,用手捏根本不行,为了准确地点籽,烟农们制作了“点葫芦”,就是把拳头大小的葫芦晒干,去掉里面的瓤子,在葫芦底扎出三、五个眼,找根树枝叉或藤条当把,叉上空葫芦.到了播种时,把烟籽装入葫芦里,敲一下木把,葫芦一震动,就落下几粒烟籽,这叫"巧点籽",播的又均匀又整齐,是个技术活呢. 收烟中比较需要枝术的算是割烟,过去漂河烟收获时,是将烟叶连一段烟秸割下来,这叫带“拐子烟”。带的这一小段烟拐子,长有尺度,斜有角度,均匀一致,赛如算盘珠。烟叶带拐子一方面是晾晒时方便上绳,烟片不从绳扣掉下来,另一方面也有增加重量,多卖点钱的乘巧,有句谚语:“绳子粗,拐子大,买主见了就害怕”。烟叶采收前,种烟大户都要提前雇好领头割烟的人,叫“打头的”,“行家伸伸手,看你有没有”,这是称赞老烟把式技术的一句话,也是烟农们检验“打头的”割烟本事的一种方法。开割这天“刀子手”们领到地头一溜排开,每人手持一把特制的割烟刀,这种烟刀子呈半月型,烟刀锋利,刀把有木头的,有的缠兽皮或粗布,打头的割头三刀不劈拐,这样头三刀就节省了功夫,一般人就撵不上打头的了。打头一动力,刀子手们舞动烟刀,手腕一左一右,烟刀一挑一顺,边割边将烟叶精心地在手中叠放平整,好刀子手割下的烟片连带的拐子有的像算盘珠那样小,有的像荞麦棱那样细,均匀一致,非常好看,所以才有“小把玲珑算珠拐”的赞誉。割烟叶一人两根垄,人和人之间离的很近,只能顺自己中间的垄沟往前割,绝不能让身子来回晃荡,如果哪位生手抓不住垄来回晃荡,屁股就有可能被“邻居”的烟刀子碰伤腚。有套嗑叫“算珠拐,荞麦棱,一刀到底不晃腚”。说的就是割烟叶,如今这种烟把式的绝活已经没用了,烟刀子也成了传说统生产的历史见证。 开始割烟了,“刀子手”们一个赛一个,一个瞟一个,谁也不甘心落后,让东家看不起。忙中难免有人割破手指,划破皮肤,出于碍脸面,怕丢疴碜,又怕拉下而忙于撵趟子,割伤了也顾不得去包扎,只好用嘴把血吮一下,之后拽个烟叶,把伤处缠上。旁边的人见了就会逗趣地说:又吃血肠喽!说也奇妙,割烟碰伤的刀口,不用上药,烟叶一包伤口即不发炎也不感染,至今在老烟区,有人割个口子,划破皮,还往伤口上捂烟沫子,又止血又止痛。 漂河烟的调制特点是先捂黄,这捂黄分壮池子捂黄和架上捂黄。壮池子捂黄就是先选一块漫坡岗地不洼水,挖二尺深,一丈见方的浅坑,把割下的烟叶柄朝下尖朝上,一片挨一片整齐摆放,割来香蒿,苫在上边3-4天。架上捂黄,就是把割下的烟叶片先上绳,每个绳扣2—3片,背对背夹在绳扣里,“烟绳子,麻花劲,松紧均匀,不误事”。上架后,一绳挨一绳靠紧,上边用草苫子或油布(塑料)盖好,待烟叶由青绿变成六七成黄时,上绳上架开始晾晒调制。 “家住漂河川,秋收叶子烟,小伙割烟飞刀转,晒烟上架盖烟苫”,当地农对搭烟架方面也十分讲究。民谣说:“烟出好色并不难,搭架方向很关键”,烟架一般是南北方向,这样光照均匀,时间长。烟上架时,有的为了赶时间比活计,看谁的活麻利快,在烟架木上放上嚼谷(吃的食品),谁干到架头就可以先吃点垫补一下,这烟架上的食品,也叫“烟架饭”,老百姓讲:秋管漂烟三宗宝,收割壮池晾晒都要好。传统的烟绳子是从大甸子割来油包草,羊胡草等,用烟绳车,打出二股麻花劲的草绳。苫烟的用的是小叶樟、甸子草等编的草苫子,约为一米五宽。挂烟的烟勾子,是就地取材的木头杈,有枣木,紫槐,老鹄眼等。 捆烟也是技术活,要按照烟叶的成色,油分,长短,颜色来分别扎把。一般一类烟捆成片烟,就是用一块木板做底板,一片一片的用手抹平整,一叶压一叶,像鱼鳞一样;二类烟捆绺子烟,十几片叶捆成一绺,用红头绳扎上;三类烟捆成把烟十几个烟片捆成一个自然把,过去是用烟绳做绕子,现改为用烟叶做绕子,再差一点的,制成烟砖和辫子烟。烟砖就是把几片烟叶码成一摞,放在预先制好的方模子内,用一块压板压紧压实,使烟叶成为砖样的烟块。捆烟一般在晚饭后,东家上三柱香,一来企盼好年景卖个好价钱。二来掌握时间。“捆烟昼夜干,半夜一顿荞麦面”。东北老房子外屋(厨房)都没有棚,从房梁的空档处甩过去一根绳子,绑在烟绳上,一边卸烟,一边拽绳这样即减少烟的破损,也免得弯腰下蹲的劳累。 过去漂河烟的老品种是红花,白花铁锉子,还有柳尖叶,胎里黄等,铁锉子属晒黄烟类,这种烟的烟筋是二个一对,呈人字型,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漂河烟,别人假冒办不到,所以漂河烟可以卖上好价。 (四)烟具 烟具做为吸食烟草的专门工具和用具,也是随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与变化,不同时期不同地域,不同的文化影响,不同的民族习俗,使烟具带有明显的地域及时代烙印。 纵观东北400多年的种烟历史,抽烟的习俗和抽烟的工具是有特定的经济、文化背景的。在东北抽烟工具最普通和使用年代最久远的当数旱烟锅,由烟嘴、烟杆、烟锅三部分组成,当地百姓又称之为旱烟袋,或简称烟袋。为区别装烟沫的荷包口袋,装烟沫的叫烟口袋或烟荷包。“十七八岁大姑娘叼烟袋”的三大怪之一,足以说明东北抽烟之普通,成年人基本会抽烟,会抽烟的基本有旱烟袋,东北的旱烟袋制做简单粗糙,出门在外用烟口袋或烟荷包装烟沫,烟口袋有布缝的,牛皮,羊皮,鹿皮,最好的是狍子皮带蹄角的。在家里一般的人家都有一个烟笸箩,烟笸箩有用柳条编的,有用柳木或椴木刻的,也有用土陶烧制的,多数为圆型,罐口带花纹。1960年至1970年前后,曾风行几年用纸壳糊烟笸箩,到80年代除个别偏远农村外烟笸箩基本淘汰。现在仍然抽旱烟袋的年龄大多是在70岁上的老年人。 在东北能使用水烟袋抽烟的不是普通百姓,一般是富绅、乡吏、或大商号、药铺的掌柜等。使用水烟袋即可以通过水过滤,减少吸烟的危害,也使烟草的香气更加醇和,另外使用水烟袋的人有一种”气派“、”绅士“的感觉,这也是在比较富裕人家中争相效仿的原因,解放后,东北抽水烟袋的基本绝迹。 烟嘴的使用与消亡,可以说是和烟草工业的发展变化联系最紧密。东北能抽上卷烟多数是在1960年以后,农村更晚一点,到1980年,我国卷烟工业生产的大多数是光嘴烟。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提高,老百姓特别是城镇里有工薪收入阶层,开如舍弃旱烟袋和“报纸王”(自卷喇叭型旱烟),60—70年代能抽卷烟的大多买0.30元—包以下的低价品牌。为了减少抽烟的烟油子(烟碱)进入口腔和体内,也是为了少浪费一点烟头,多吸上几口,烟嘴应运而生。现在东北收集到的烟嘴用料有:玉石、木、象牙、塑料、铜、铁、海柳、腾条(根),宝石,兽角等,到1980年以后,工业生产卷烟过滤嘴烟逐年增加,不仅中高档烟带嘴,低档烟也带过滤嘴,至此时,烟嘴逐渐没使用,成为历史阶段的见证。 烟斗。东北人又称其为木丝斗克。烟斗一般用木制,木质细腻坚韧,组织紧密,不怕烟烧,表面越磨越光亮,使用舒适,适手。使用人数不多。 三、现实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很重视晒烟生产恢复和发展,十几年都列为农业生产计划指定植区域,由各级供销社经营收购和销售。 1958年,关东烟的正宗产地—横道子公社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,党委书记贾连山代表烟乡出席会议,并带去关东特产——漂河烟,受到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好评。 1962年,蛟河县委副书记任俊杰(后任吉林省人大副主任,已离休)带供销社领导及烟农共3人,参加全国财贸工作会,李先念副总理听了蛟河晒烟发展情况,品吸了蛟河烟,给予很高评价,决定把蛟河烟的发展列入国家计划。 1991年成立烟叶生产经营专业机构—市烟叶公司。十年来,按照“种植区域化,品种优良化,管理规范化”的要求,烟叶产业基本上形成了以烟叶公司为龙头,公司加农户,产、供、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。平均每年种植面积26,000亩,年均收购烟叶52,800担。 1992年,请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清皇室后裔爱新觉罗·溥佐先生为蛟河烟题词:“正宗关东烟”,8月15日市政府在漂河镇二道村举行立碑庆典。 1993年经国家烟草专卖局20号文件批准,蛟河晒红烟被列为名晾晒烟,纳入烟草专卖管理。 1994年7月,由蛟河市政协、市财贸办、市烟叶公司联全编辑的晒烟综合书籍《正宗关东烟》一书出版发行,详细介绍了蛟河晒红烟的生产历史,烟趣轶事及现实发展。 为扩大蛟河晒红烟名牌战略地位,提高知名度,1998年,申办“漂河牌”、“皇封牌”晒红烟商标注册。 1998年,“漂河牌”晒红烟被吉林市政府命名为吉林市名牌产品。 1999年“漂河牌”、“皇封牌”晒红烟被吉林省政府命为吉林省名牌产品。 2000年8月,蛟河晒红烟获得中国长春国际农博会金奖。 黄金叶,红花铁矬子,柳叶尖,大户耳等优良品种特定生产技术规程,优质栽培技术等,多次获省、市科技奖。拍摄的晒烟科技专题片、生产技术片、分别在中央七台、省电视台、吉林市台播出,进一步提高了蛟河晒红烟的产品知名度。 烟叶公司李怀珠同志多年收藏各种各类烟具1000多件,烟草刊物、史志文献、图片照片、等数百件,还有独特的种烟农具工具等,1999年参加“吉林省民间艺术展览”,同年吉林电视台播放了李怀珠收藏烟具专题,有关收藏烟具的报道,多次在省内外报刊登载。2001年参加全国烟标烟具展,长春冰雪文化展。 几年来,国家烟叶购销公司总农艺师王恩沛、国家烟草分技委主任冯国祯、青州烟草研究所艾树理教授、蒋予恩教授、郑州烟草研究院周国柱、国家烟草局经济运行司孙志强处长等领导,先后到蛟河检查指导工作,对蛟河晒红烟的生产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。 目前,蛟河红烟已进了十几家卷烟厂的原料配方,省内有延吉卷烟厂生产的“漂牌”;长春卷烟厂生产的“人参”、“迎春”、“吉星”;四平卷烟厂生产的“齐飞”。省外有乌兰浩特、天津、张家口、海林、江陵、郴州等卷烟厂。 纵观蛟河晒烟400多年的沧桑历史,它经历了兴衰起伏的演变过程,有过兴盛、有过衰落,也经历过曲折徘徊,改革开放以来,借此强劲东风,蛟河烟叶生产插上了科技和信誉的双翼,鹏腾正举。销售市场的稳定,科技兴烟的成果,带动蛟河晒烟产业进一步发展,祖先们留下的历史光辉,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光大升华!

个人联系方式,小马QQ号:1937204931;小马微信号:13620727923;一斤包邮
地址:东北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塔头沟屯东小马家
版权所有:小马关东烟;技术支持:吉林市中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